美國總統大選前夕的全球貿易狀況 - 法國巴黎銀行
|11 月 5 日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將決定大西洋彼岸貿易保護主義轉向的程度。然而,全球出口迄今為止抵製了關稅壁壘的上升。到本世紀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商品出口增長將與世界 GDP 增長相似甚至略高。更嚴格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將影響全球增長,但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將更加微妙。
如果關稅全面上調——這是唐納德·特朗普的競選承諾之一——除了中國之外,受影響最直接的國家將是那些與美國接壤或地理位置接近的國家(見表 1)。
部分國家對美出口占比(2024 年 6 月)
加拿大和墨西哥將受到最大影響,這兩個國家一半以上的商品出口到美國,相當於其 GDP 的 20% 以上,其次是中美洲(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和南美洲。受影響第二嚴重的國家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尤其是臺灣和韓國,還有澳大利亞和日本——這些國家向美國出口的商品超過 10%。在歐洲,愛爾蘭、荷蘭和英國向美國出口的商品比例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為 8% 至 9% 之間。法國、西班牙和德國接近歐洲平均水平(5.3%),而東歐國家是歐洲受直接影響最小的國家。
區域化和去風險化將支撐全球貿易
然而,退一步來看,我們可以看到,盡管全球保護主義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但在新興市場和美國需求的彈性推動下,全球商品出口仍在繼續擴大。貨運成本已從夏季中旬的水平大幅下降,並為交易量提供了額外支撐。盡管如此,由於歐盟經濟放緩和對華出口下降,歐洲內部的趨勢並不那麼樂觀。
在 2024 年 10 月的預測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貿組織一致認為,明年全球貿易將繼續以至少 3% 的穩健速度增長。更重要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6 年至 2029 年期間,商品出口總體實際增長 13.9%,略高於其對全球 GDP 13.2% 的預測。在世界各地保護主義日益高漲的時代,這些數字是驚人的。此外,雖然服務出口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將會增加,但其連鎖反應和與商品的互補性將刺激對商品的需求。
因此,世界經濟似乎正走向貿易的更大區域化,而不是去全球化——我們將其定義為國際貿易的收縮。此外,美國和歐盟正在推行的去風險政策——旨在實現商業夥伴多元化,同時加強國家領土上的戰略活動(半導體、電池和稀土元素)的生產——將有助於推動這種區域化。
從實際角度來看,這可能會加強當前的趨勢,使靠近或與主要區域經濟中心融為一體且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中型工業國家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印度是東南亞國家,越南和馬來西亞是東亞國家,波蘭和土耳其是歐洲國家,墨西哥是北美國家。換句話說,自 2018 年(美國對中國實施更嚴厲製裁的那一年)以來,這些國家從歐洲(德國和英國)和亞洲(日本、韓國和香港)的“傳統”工業國家手中奪取的市場份額將會增加。
中國企業打算增加對這些地區的直接投資,正是為了加強其在當地的地位,規避他們面臨的出口壁壘,因此這種情況更有可能發生。對中國出口采取更嚴厲立場的不僅僅是發達經濟體。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體正在采取類似措施,目的同樣是保護其工業部門免受來自中國製造商的更激烈競爭。例如,2024 年 6 月,土耳其對從中國進口的汽車征收 40% 的關稅。巴西也在 10 月對各種進口產品(鐵、鋼、光纖電纜)征收新關稅,雖然這並非明確針對中國,但對中國的影響尤其大。
對於這些國家來說,主要經濟大國之間關稅壁壘的增加是吸引外國投資和發展經濟的機會,正如中國流入匈牙利的外國直接投資急劇增加所證明的那樣。然而,這也可能導致每個經濟集團內部,尤其是歐盟內部的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必須在經濟增長、工業發展和經濟主權之間取得平衡。
到目前為止,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並沒有導致全球供應鏈縮短,反而延長了,原因是出現了新的國家(前面提到的國家),它們介入了連接主要經濟大國的生產鏈,形成了“直接沖突”。這導致中間產品的出口增加——約占全球商品出口的一半——總的來說,總體上增加了交易。盡管世界各地保護主義措施的增加對全球增長不利,但它們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並不像乍一看那麼明顯。
本頁上的資訊包含涉及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陳述。本頁所介紹的市場和工具僅供參考,不應以任何方式被視為購買或出售這些資產的建議。在做任何投資決定之前,你都應該做全面的調查。FXStreet不以任何方式保證此資訊不存在錯誤、錯誤或重大誤報。它也不保證這些資訊是及時的。在公開市場投資涉及很大的風險,包括全部或部分投資的損失,以及精神上的困擾。與投資有關的所有風險、損失和成本,包括本金的全部損失,均由貴方負責。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FXStreet或其廣告商的官方政策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