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鎊在日本新內閣宣布後跌破200.50。
- 新任日本財政大臣片山薩茨基曾呼籲日元走強。
- 英鎊的反彈仍然溫和,市場關注即將於週三公布的英國CPI數據。
英鎊在週二對日元保持輕微的積極態勢,但已從202.80的時段高點回落至約202.30的水平,導致該貨幣對在上週的交易區間內搖擺不定,缺乏明確方向。
隨著新當選的首相高市早苗在週二早些時候宣布其內閣成員,日元正在削減一些跌幅。
日本財政大臣倡導日元走強
片山薩茨基被任命為財政大臣為日元提供了一定支持,因為她的背景與市場對低日元、寬鬆貨幣政策的預期形成了一定對比,而高市早苗預計將追求這種政策。
作為前財政部官員,片山曾批評日元疲軟,強調日本經濟基本面表明日元的實際價值應在120至130美元之間。目前日元的交易價格在151.00以上。
另一方面,英鎊缺乏上行動能,投資者在等待即將於週三公布的關鍵英國CPI數據,以獲取有關英國央行貨幣政策路徑的進一步線索。市場預計CPI通脹數據將更熱,可能達到4%的年增長率,迫使英國央行對貨幣寬鬆採取更謹慎的態度。
日元常見問題(FAQ)
日元(JPY)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貨幣之一。日元的價值大體上取決於日本經濟的表現,但更具體地說,取決於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的政策、日美債券收益率之差,或交易員的風險情緒等因素。
「日本央行的任務之一是貨幣控製,因此它的舉措對日元至關重要。日本央行有時會直接幹預外匯市場,通常是為了降低日元的價值,不過由於主要貿易夥伴的政治擔憂,日本央行通常不會這麽做。由於日本央行和其他主要央行之間的政策分歧越來越大,日本央行在2013年至2024年期間的超寬松貨幣政策導致日元對主要貨幣貶值。最近,這種超寬松政策的逐漸退出給日元提供了一些支持。」
過去10年,日本央行堅持超寬松貨幣政策的立場,導致其與其它央行(尤其是與美聯儲(fed))的政策分歧不斷擴大。這支撐了10年期美國國債和10年期日本國債之間利差的擴大,這有利於美元兌日元。日本央行在2024年決定逐步放棄超寬松政策,加上其他主要央行的降息,正在縮小這一差距。
日元通常被視為一種避險投資。這意味著,在市場緊張時期,投資者更有可能將資金投入日元,因為日元被認為具有可靠性和穩定性。動蕩時期可能會使日元對其他被視為投資風險更大的貨幣升值。
本頁面資訊包含前瞻性陳述,涉及風險和不確定性。本頁所介紹的市場和工具僅供參考,不應以任何方式被視為購買或出售這些資產的建議。在做任何投資決定之前,你都應該做充分的調查。FXStreet不以任何方式保證該資訊沒有錯誤、錯誤或重大錯報。它也不保證這些資料是及時的。在公開市場投資涉及很大的風險,包括損失全部或部分投資,以及精神上的痛苦。所有與投資有關的風險、損失和成本,包括本金的全部損失,均由您負責。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FXStreet或其廣告商的官方政策或立場。作者不對本頁連結的資訊負責。
如果文章正文中沒有明確提到,在撰寫本文時,作者在本文中提到的任何股票中都沒有頭寸,也沒有與文中提到的任何公司有業務關係。除了FXStreet,作者沒有收到撰寫這篇文章的報酬。
FXStreet和作者不提供個性化的建議。作者對該資訊的準確性、完整性或適用性不作任何陳述。FXStreet和作者將不承擔任何錯誤,遺漏或任何損失,傷害或損害由此資訊及其顯示或使用引起的。錯誤和遺漏除外。本文作者和FXStreet並非註冊投資顧問,本文內容無意提供任何投資建議。
最新新聞
推薦內容

加拿大9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預計上升,令加拿大央行降息前景複雜化
加拿大統計局將於週二發布九月份的通脹數據。這些數據將為加拿大央行(BoC)提供關於價格壓力的新視角,因為央行正在權衡其利率的下一步行動。預計BoC將在10月29日的會議上將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2.25%

美元:對拉丁美洲武裝衝突的擔憂日益加劇 – 德國商業銀行
周日晚上,涉及美國總統的眾多衝突之一與哥倫比亞升級。幾週前,哥倫比亞總統的美國簽證被撤銷。最近的主要問題是美國的軍事行動,主要針對委內瑞拉,但哥倫比亞聲稱這些行動在週末導致一名哥倫比亞漁民遇害。對此,特朗普對他的哥倫比亞同行貼上了“毒梟”的標籤,取消了所有對外援助,並威脅要加徵新關稅。

黃金價格進一步遠離歷史高點,因為美元走強抵消了支撐因素
黃金在亞洲時段延續從歷史高點附近的回撤滑落,並在最後一小時觸及每日新低,約在$4,331-4,330區域。美國美元連續第三天吸引買家,並成為促使在日線圖上仍然超買情況下進行一些獲利了結的關鍵因素

比特幣價格預測:BTC在經濟不確定性和ETF資金流出中跌破$108,000
比特幣(BTC)價格在週二交易時低於108,000美元,此前遭遇之前跌破的趨勢線的阻力,顯示出重新出現的賣壓。在美國政府停擺和關於美中貿易爭端的新聞不斷的情況下,整體風險偏好繼續減弱。與此同時,現貨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持續出現資金外流,反映出機構投資者的謹慎態度